台灣的大學國際競爭力分析

作者:陳銀欉 先生

台灣在世界經濟競爭力名列前茅,卻無對應等級的世界級大學,這是一個教育、產業與國家定位錯置的深層議題。
以下我從兩個面向進行分析與建議參考。

一、現象分析:為什麼台灣經濟強,但大學弱?

台灣經濟競爭力全球名列前茅的原因:

根據 IMD《2024 世界競爭力報告》,台灣位列全球前三強,主要來自以下關鍵:

面向——優勢要素

1.產業實力 :半導體、ICT、精密製造等全球關鍵產業鏈(台積電效應)

2.效率與創新:中小企業活力強、高度彈性與創新迴圈短

3.技術供應 :工程、技職系統對產業需求反應快

4.國際貿易:外貿依賴高、出口導向經濟具敏捷應變力

這是「經濟系統強,但依靠技術工匠人才與產業效率支撐」,不是靠大學智本與學術影響力領航。

台灣大學教育相對落後的核心問題:

1.資源過度分散,沒有打造世界級「頂尖大學品牌」

台大、清大、交大、成大等各自為政,未能合併形成台灣版的「牛劍」或「京大+阪大」聯盟。
缺乏國家級「重點大學投資計畫」支持突破。

2.學術評價體系落後,過度偏重SCI論文數量

缺乏問題導向(Problem-Oriented)的研究思維,忽視創新解決方案或制度設計。
學術研究與產業、政策之間落差大,回饋機制不足。

3.缺乏國際化視野與機制

世界級大學應具備:國際頂尖師資、跨國聯盟課程、全球實習資源、雙語教學系統。
台灣高教普遍仍以國內考招邏輯為中心運作,國際學生占比極低。

4.教育政策朝令夕改,治理無戰略持續性

12年國教、大學退場機制、高教深耕等計畫未能聚焦長期願景。
教育部常更換政務官,改革斷裂。

二、如何讓台灣大學在AI時代蛻變為「世界級競爭力」?

我提出以下五大升級策略,對應AI時代的全球趨勢:

1️⃣ 打造「世界級大學艦隊」:整合、合併與資源集中
•推動「大台灣大學聯盟」:整合台大、清大、陽交大、成大為學術國艦隊。
•集中資源投注全球百大排名計畫,建立重點領域(AI、生醫、量子、治理)。
•模仿新加坡「新國大+南洋理工」雙引擎或日本「超級大學計畫」。

2️⃣ AI時代大學定位:從授知中心轉向「創新與影響力平臺」
•將大學重新定位為「問題解決的產業與社會智庫」:
•教授要能協助企業數位轉型、ESG永續策略。
•學生要能參與社會解方與產業沙盒計畫。

3️⃣ 推動「AI+X」跨域教育改革
•建立AI素養為基礎能力(如英文),但導入X(法律、教育、醫療、藝術)進行跨領域應用。
•每位學生至少完成一個「真實產業問題」的專案式學習(PBL)。
•培養能設計、定義問題並結合科技創新的「AI創造者」而非「工具使用者」。

4️⃣ 加強全球戰略合作與雙語教學制度
•建立具國際號召力的「雙聯學位、全球校區、師資共享」制度。
•吸引海外頂尖學者來台,並派出台灣學者駐點全球重要智庫與研究機構。
•推動英語學術出版,提升國際影響力。

5️⃣ 建立以「影響力」為核心的大學評鑑指標
•從「發表幾篇SCI」走向「解決幾個關鍵社會問題」。
•評估大學是否影響了:
• 國家政策?
• 產業創新?
• 弱勢改善?
• 全球議題參與(氣候、數位落差、AI倫理)?

台灣的世界競爭力與大學之間,仍存在「知識創新落差」。

面向——台灣經濟體現——大學系統表現

1.國際影響力:半導體產業領先全球;世界大學百大難進入
2.系統反應:敏捷製造鏈 + 中小企業韌性 ;教育體系保守、制度割裂
3.知識創造 :產業工程應用強;學術與應用脫節
4.全球視野:出口導向經濟;國際化大學不足

台灣的大學要如何邁向世界百大?

根據當前全球高教競爭格局、國內發展瓶頸與AI時代的變革挑戰,我提出一份八大關鍵戰略,協助台灣的大學邁向世界百大競爭力的行動藍圖。

一、定位升級:大學不是「教書學校」,而是國家智本中樞

「世界百大」不只是學術排名,而是全球認可的人才培育中心、創新基地、國家品牌代表。

二、邁向世界百大的【八大戰略關鍵】

1️⃣ 打造「國家級學術艦隊」:資源集中,聯盟運作
• 推動大台灣大學系統(如:台大+清大+交大+成大)策略聯盟或合併。
• 參考英國牛劍、日本東京大學+京都大學模式,以國家資源重押2-3所學術旗艦。
• 聚焦領域突破:AI、半導體、生醫、綠能、數據治理、國際法。

用集中火力打造國際品牌,避免資源浪費灑胡椒鹽。

2️⃣ 全校「AI+X」轉型計畫:建構21世紀核心能力
• AI 時代的大學必須強化跨域整合能力,全面推動「AI + 法律/醫療/藝術/社會科學」的教育架構。
• 所有學生需具備:
• 資訊素養
• 數據判讀
• 系統思考
• 解決問題的實作能力(如PBL專案式學習)

不只是培養學者,而是能「定義問題、創造解方」的新世代知識領導者。

3️⃣ 國際化重建計畫:從「英文授課」走向「全球學習場域」
• 提升國際生占比至20%以上(目前多數不到5%)
• 引進海外頂尖教授、設立海外校區或聯合學位(如與MIT、UCL、TUM合作)
• 推動「雙語大學」不只是翻譯,而是建立跨文化教學治理體系

打造能與全球對話、並在國際論壇有發言權的大學品牌。

4️⃣ 研究導向轉型:「發論文」變成「產影響」
• 台灣學者常以發表數量為目標,但世界百大更重視研究「影響力」:
• 是否影響政策?
• 是否推動產業創新?
• 是否解決全球性難題(如氣候、AI倫理)?

建議導入:
• SDG導向研究
• 產業需求導向實證研究
• 社會創新導向跨域研究

從象牙塔轉型為社會、產業與國際議題的「解方引擎」。

5️⃣ 教師治理改革:建立國際水準的師資制度
• 引進國際評鑑與聘任制度(國際審查、終身職升等標準國際化)
• 設立「跨國學術職涯軌道」與駐點教授制度(如長駐矽谷、華盛頓、倫敦)
• 鼓勵「教授創業」、「智財轉化」、「學界進入政策圈」

讓頂尖學者不只是教書機器,而是「知識影響力的實踐者」。

6️⃣ 學生為本,重設學習體驗與價值鏈
• 將學生定位為「未來改變世界的創新者」,打造以下核心學習架構:
• PBL專案導向學習
• 學習歷程數位化
• 全球實習/創業實驗室
• 社會影響與人生目標導向課程(Life Design)

世界級大學不僅是學術卓越,更是培養行動領導者與思想家的搖籃。

7️⃣ 強化公私合作與企業鏈結
• 建立「大學×企業×社會」三螺旋創新模式(Triple Helix Model)
• 發展以大學為核心的「產學創新園區」
• 如史丹福大學之於矽谷
• 清大之於新竹科學園區
• 設立教授創業、校園VC、創新孵化基金等機制

讓大學不只是知識庫,更是國家產業創新的活水源頭。

8️⃣ 推動「教育外交」與國際公共參與
• 成立國際教育中心,派遣教授與學生參與聯合國、OECD、APEC等論壇。
• 建立「台灣學術品牌」:在AI倫理、民主治理、教育創新等領域具全球話語權。
• 促進學術為全球公共價值貢獻(如疫苗、災害救援、數位治理)

世界百大不只是研究機構,而是「世界對話的重要參與者」。

邁向世界百大,不是改排名,而是重建願景與格局。

《傳統思維——世界百大思維》

1.比誰論文多、考試強 ——比誰影響力大、解方多
2.關起門來做研究——打開門連結社會與世界
3.教室是學習的主戰場——全球是學習的行動場域
4.學校是象牙塔——學校是創新、治理與人類價值實驗室

三、讓世界走進台灣,讓台灣走向世界

台灣的大學要邁向世界百大,不是追求一紙排名,而是回應這個世紀的真正挑戰:
1.人類需要怎樣的大學?
2.台灣能否成為知識文明的新典範?

這是台灣高教的歷史時刻,也是我們共同的未來責任。

《案例分享》

科技界的前輩潘文輝董事長回顧歷史的時代變遷表示:
「我那個年代,學生愛出國留學,追求更好的學習環境與生活。
現在台灣學生出國讀書少了,我想幾個原因:
1.外國學校提供獎學金少了,多數給了中國大陸。
2.本地大學研究、教學環境改善了很多。
3.個人在美讀書5年半,作事5年半,共11年,在大學裡的教授像我這種人很多。
4.本地的碩、博士在工業界表現優異。
5.回台35年,没有後悔過。

新竹地區,是台灣科技發展的重地,新竹科學園區、清大、交大、工業技術研究院,都以新竹為基地。
小小的一塊地方,頂多2O公里長x2O公里寬,但住著5OOO位以上的博士,由於環境的關係,產學經驗豐富。
這是世界上博士密度最高的地方,至於碩士更是博士的4-5倍,25000-30000人。
我覺得台灣的大學,在世界的排名,應該更往前一些。台灣的科技實力,經濟發展都是台灣多年自己的大學培育出來的人才所創造。」

結語

未來的大學,要成為人類未來問題的創新實驗室

台灣若要真正蛻變為「世界級知識強國」,就必須讓大學成為:
人才的孵化器、創新的策源地、世界對話的場域、公共價值的實踐者。
這是AI時代給台灣大學的挑戰,也是一次歷史轉型的黃金契機。

教育界的園丁
陳銀欉 整理
2025-6-28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自然科學和數學參考書籍和線上課程的推薦

「成功燈塔行」引領成功學子航向理想的目的地

用電腦和 AI 輔助數學學習

如何運用基本哲學技巧評讀學術文章,學習新知識

卡內基美隆大學羅博深教授談如何學習數學

史丹佛大學教授給中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心態和方法

《定風波的智慧與運用》功名利祿轉頭空的無常

教育本體論的實踐

台灣大學試辦與高中合作進階課程

高中生的核心議題:大學申請排名的迷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