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擁抱南島語系文化—— 邁向世界文明的文化自信
作者:陳銀欉 先生 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激烈交織的時代,台灣若要走出自己的道路,不能僅靠經濟競爭或軍事戰略,更要回到一個核心問題:我們是誰? 近年來,關於「南島語系文化」在國家認同中的地位,再度成為公共辯論的焦點。 有些人擔心,政府強調台灣作為「南島語族一員」的政策,是在「政治化學術」,甚至是對抗中華文化霸權的工具化手段。然而,這樣的指控,看似中立,實則迴避了更根本的事實:台灣的南島語系文化根源,是我們歷史主體性的核心之一。 台灣不是文化邊陲,而是南島文明的心臟 從考古學的卑南遺址、大坌坑文化,到語言學對原住民語言的比較重建,再到民族誌對南島族群信仰與遷徙路線的追溯,國內外學界早已充分證實:台灣是南島語族的重要發源地與保存地。 這不僅是過去的事實,也是現在的現實。台灣島內各原住民族在語言、神話、技藝、航海知識與宇宙觀上,皆與太平洋彼岸的馬來西亞、紐西蘭、斐濟、甚至夏威夷擁有高度文化親緣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台灣不是「邊陲」,而是文化十字路口,是南島世界的心臟。 文化政治?還是文化正義? 那些批評「南島文化政治化」的人,往往忽略一個更根本的歷史傷口:台灣主流敘事長期以單一漢人視角建構國家歷史,導致原住民族文化被邊緣化、簡化,甚至消音或是抹除。 從小學教科書裡對原民文化的簡單描述,到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對稱,這些結構性壓迫才是真正的「政治化」,是一種長期的文化失語與歷史失憶。若無法正視這段歷史,談何公平?又談何真正的文化自信? 而當今賴清德總統所說「台灣是南島語族的一員」,不僅是一句文化表態,更是一種歷史責任的回應,是對長期忽視原住民主體性的補正與重建。 從島嶼出發,與太平洋連結 南島文化,不僅是內部認同的源頭,更是台灣與世界對話的橋樑。 今日的台灣,若能積極推動以南島語系為基礎的文化聯盟,將有助於: 1.深化與太平洋國家的文化外交連結(如紐西蘭、帛琉、斐濟等) 2.建構區域文化安全網絡,面對中國地緣壓力時形成文化共同體的支撐 3.強化島嶼國家的集體發聲,以文化認同為基礎,在國際場域提出區辨性的價值觀 這樣的路線,既不是媚俗的「文化包裝」,也不是反中的「政治對抗」,而是基於歷史事實與文化實踐的文明選擇。 真正的文化自信,是不迴避自己的多重身分 台灣的文化不是單一源流,而是多元交會的結果:南島、漢人、日本、西方、客家、閩南、東南亞、新住民⋯⋯...